红木雕刻,承载红木家具文化魅力
观看许多红木家具展,行走在里面,每过一个转角,进入一方新“天地”,不同的木雕作品都会呈现不一样的欣喜与惊讶,让人们的视线久久不能转移,除了对工匠精湛的木作技艺“高山仰止”,再也生不出别样的情怀。这就是雕刻的力。“雕刻百工,炉捶万物。”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被人们称为“特种工艺”的牙雕、玉雕等由于材料昂贵、做工精细,被广泛关注。除此之外,木雕近年来也大放异彩,特别是其广泛与其他行业的结合,其中又属与红木家具的结合最让人惊艳。
在木头上“作画”。
红木家具雕刻,跟其他木雕作品一样,都是创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都是在木头上“作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最后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创作意图。跟木雕作品繁复多样的手法不一样的是,在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匠人们逐渐总结出了红木家具的四种常用雕刻手法。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鹏主编的《中国现代红木家具》中介绍,现代红木家具的雕刻,常用的形式或手法有线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不常用的独特的雕刻手法,其中最出名的可谓丝翎檀雕。所谓“丝翎”,源于翎毛,因翎毛画是工笔国画的一种门类技法,丝翎檀雕是一种结合传统木雕工艺将工笔国画经过再创作并以浅浮雕的形式立体呈现在檀木上的新型高端工艺手法。它在保留中国工笔画的精致、细腻、形神兼备等特点的同时,通过木质载体立体的呈现,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及触感,栩栩如生。
雕刻,承载红木家具文化魅力。
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都享有盛名。雕刻,对于明式家具而言,起到的多是点睛之笔,匠人们多用兽面、璃纹、凤纹、花草纹等行云流水般的纹理雕于桌案的牙板及腿足四周,恰好印证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追求淡雅的风气;而到清朝中叶后,形成了富丽华贵、奢靡挥霍的社会 风气,在此基础上,人们日常使用的家具也变得追求繁缛雕琢,而这就是后来的清式家具。到今天,中国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日新月异,人们追求各不相同,因此红木家具行业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苏作、广作、京作、东作、仙作……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雕饰上都是各有千秋,而这些作派的成长发源地和主要受欢迎区域也不尽相同,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城市文化审美的差异性。离开了雕刻,红木家具便无法再完成这一特性。雕刻使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意会,更可言传,从而形成文化的提炼与浓缩的独特展现,也唯有这种沉积岁月之美的艺术结晶,才会产生让观赏者由眼前瞬间的触动变为心灵恒久的感动。
时光流转,年华偷换,依然保留的是儒雅之士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与传承。陷入这一件件古典家具舒适的怀抱中,令人凭空生出一种气吞山河之势,一种四海来朝的自信与开放的风采,体现出一份深沉淡雅、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