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雕刻网 - 木雕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藏典辨假 | 红木家具 | 家具资讯 | 木雕文化 | 企业资讯 | 行业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木雕文化 > 用镜头“雕刻”蔚县
G.biz | 商业搜索

用镜头“雕刻”蔚县

信息来源:mmmkkk.com   时间: 2019-08-04  浏览次数:47

安建达

河北蔚县被誉为“北方老建筑的‘活化石’”,与老建筑一同名声在外的,还有那里的剪纸和“打树花”。剪纸自不必多说,“打树花”属于民间社火的一种,将熔化的铁水泼到城墙上,夜间看,火花飞溅如同繁茂的树冠,故名。

我的朋友宋苗先生,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他被蔚县的风土人情勾了魂,一连扎根十年,用镜头记录下蔚县的边边角角,作品海量。近来宋苗先生的《蔚县记忆》由海豚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他在蔚县拍摄的精彩照片,虽然仅是一小部分,但这本书的“分量”并不轻。著名摄影家逄小威先生如是评价:“一个摄影师,花十年时间坚持做同一件事,可以想象这背后他在做着怎样的付出?十年,他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遍地都是国宝的贫困县,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做事情的态度。相信有了这种精神和态度,就没有做不成、做不好的事情!”

我曾经两次欣赏宋苗先生的摄影作品,一次戴着白手套,生怕把照片弄脏,另一次是在电视上观赏。作品大都是黑白色调,即便有色彩,也是点缀;这就像我们画画时特别吝惜用色一样,反倒因此呈现出一种厚重而有聚集力的视觉观感。作品中多有人物出现,静态的场景记录因此变得鲜活、灵动,有了古与今的时空对话。宋苗先生说自己经常是调整好相机,手里捏着遥控开关,一边同镜头里的人物谈天说地,一边捕捉拍摄时机——待到镜头前的人物达到生活中的“平常”,马上按下快门,如此便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宋苗先生拍的《戏台》,便是环境、光影、人物三者相结合的佳作。蓝天、土地和已然破落的老戏台,营造出的是经过历史洗礼的静态;或站立,或下蹲的孩子,特别是那个不小心跌落的孩子,让画面有了时空交错的动态,散发出一股别样的情绪。不同的人在阅读同样的作品时会有迥异的情绪点,看完《戏台》,我的心中生出一种快慰,亦掠过一丝难以表达的悲凉。孩子们的童趣和斑驳的背景构成了极大的反差,一如岁月之眼,注视过往与当下。在我耳畔,似乎响起了锣鼓的喧闹,但定睛,眼前只剩寂寥……这样的作品,在宋苗先生的摄影作品里比比皆是。瞬间的场景捕捉,成就了作品里独特的真实与自然。

由于我是做铜雕壁画的,“雕刻”自然成为我的惯性用词;我发现宋苗先生的作品也是“雕刻”出来的,只不过用的是镜头——不仅是平面的呈现,更有思想与意识的介入。也是出于职业习惯,我对宋苗先生拍的蔚县老壁画十分关注。他拍摄了大量濒临倒塌或损毁庙宇里的壁画,印象最深的像夏源村里描绘各类手工工匠工作的《百工图》,如《清明上河图》一般,反映出工匠真实的生活状貌。这十年里,宋苗先生用镜头记录下的内容,有众多已经损毁且不可再生,我在观赏的同时,也感激他的“伟大”——这是默默寻找、记录和挽救的“伟大”。

“影”与“人”是不可分离的,如同任何艺术作品一定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性格冷热密切相关。某次我们相约一起办事,他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原来他想到这边不好停车,特意提前过来找停车位,以免迟到。我也曾问他为何想起来去蔚县拍照,他的回答倒显得很“无意”:“嗨,我这个人,就是爱玩儿罢了。再者说,‘父母在,不远游’,我就去距离近的地方,蔚县离北京近。玩儿着玩儿着,就拍了这么多。”有时候,人就是这么奇怪,越是有造诣的人,就越发谦逊,毕竟谦逊本身便是涵养的集中体现。或许也正因此,成就了宋苗先生不同凡响的“蔚县记忆”。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木雕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